本文目录
四大国产品牌车企年终销量分析,吉利继续领跑中国乘用车销量第一
上篇文章我们给大家整理了合资品牌车企在2019年里所取得的销量成绩,想必大家依然意犹未尽,既然如此,咱们不妨就书接上文,再来看看四大国产品牌车企所公布的年终销量报表。有意思的是,吉利在国产品牌阵营里继续领跑中国乘用车第一,所以整体来说,国产品牌间的竞争差异还是蛮大的,下面咱们就来逐一地看看。
吉利汽车
2019年总销量:136万辆
2020年刚到来不久,吉利汽车就公布了2019年12月及全年销量数据。官方数据显示:12月吉利汽车销量130,036辆,同比增长39.3%。整个2019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361,560辆,继续坐稳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领跑中国品牌。
SUV方面,2019总销量709841辆。吉利SUV阵营2019年总销量超过70万辆,达到了709,841辆,占总销量的52.1%。
博越作为主力车型,12月销量24,427辆,实现了连续7个月环比增账,其全年累计销售超过20万辆,达到了228,564辆。星越12月销量3,845辆,再创上市以来的新高,自推出后,其上市7个月累计销量达到了27,707辆。另外,新生代的缤越累计销量超过13万辆,达到137528辆。
帝豪家族,2019年销量403639辆。帝豪家族2019年交出了超过40万辆的成绩,达到403639辆。
其中帝豪轿车12月就有18,738辆的表现,帝豪轿车全年累计销量达超过20万辆,达到211,472辆,连续8年稳坐中国品牌轿车销量冠军。另外,帝豪GS、帝豪GL等也车型也有不错的表现。帝豪家族自推出以来,已经有超过270万车主,足以看出帝豪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
远景家族,2019年销量283259辆。远景家族全年销量超过28万辆,达到283259辆,这其中包含远景X6、远景X3、远景X1和远景S1等车型,另外远景轿车也是吉利销量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吉利的旗舰车型博瑞和首款MPV嘉际也有不错的表现,博瑞全年销量23626辆,嘉际12月销量3,093辆,上市10个月累计销量32,961辆,并成为细分市场上中高端MPV的标杆产品。
领克品牌,2019年销量128066辆。领克速度可谓不可阻挡,12月销量再次破万,达10,807辆。2019年领克品牌累计销量超过12万辆,达到128066辆,同比增长6.4%,月均销量过万辆大关。在领克布局了领克01和领克02后,又推出了领克03性能家族,并形成了领克03、03+、03 TCR赛车、03 Cyan概念车等性能进阶产品矩阵,在国内细分市场属于独树一帜的存在。
新能源,2019年销量113067辆。吉利的新能源及电气化方面,销量较上一年有大幅提升,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超过10万辆大关,达到了113,067辆,同比增长66.5%,成为新的增长点。除了帝豪EV,帝豪GSe等传统燃油转化成新能源的车型外,激励在新能源市场上还推出了全新品牌几何汽车,旗下的首款车型几何A更是迎来了市场和消费者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几何A还作为外事礼宾用车完成了正式交付。
小结:根据计划,2020年吉利的销量目标为141万辆,而今年其也完成了136万辆的傲人成绩,在新的一年里,吉利还将推出多款新车型,虽然未来市场表现现在不好说,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也相信吉利在新的一年能取得成功。
长安汽车(含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
2019总销量:175万辆
1月8日,长安汽车官方披露了2019年12月份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长安汽车销量共计193716辆,同比增长31%;而从全年数据来看,长安汽车在2019年销量共计1759971辆,较2018年的2074575辆同比下滑15%。
从财报中可见,重庆长安、河北长安、合肥长安三部分在12月份的销量为99568辆,与去年同比增长81%,在年底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其中乘用车部分,长安CS75、长安CS35、长安CS55、长安逸动等产品市场表现较好,成为长安旗下主要销量担当。
合资方面,根据长安汽车披露的公告显示,长安福特2019年累计销量183987辆,同比下滑51.3%;长安马自达2019年累计销量133608辆,同比下滑19.7%;合资板块销量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长安汽车总体的销量成绩。
其中,长安福特依旧是下滑幅度最大的板块,而这已经是长安福特连续三年出现销量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长安福特累计售出82.8万辆,同比下滑12.3%;2018年累计售出37.8万辆,同比下滑54%;而在2019年,长安福特销量又同比下滑51.3%。
小结:福特汽车高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福特在中国销量大幅下跌主要是因为新产品导入乏力。而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也曾提到,新车型推出节奏慢、经销商及品牌推广不足是致使长安福特销量不如人意的原因。不过长安与福特方面也在就此加强合作布局,2019年9月26日,双方发布长安福特加速计划,预计在2021年前将至少投放18款新车,其中5款为新能源车型。
比亚迪汽车
2019年总销量:45万辆
虽说比亚迪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车企,但新能源汽车的闪耀,并不能掩盖比亚迪整体销量下滑的事实。我们从比亚迪汽车官方获悉:在2019年,公司共实现销售451,246辆,同比降低9.7%。其中,宋家族累计销量为177,174辆,同比增长26.4%;唐家族共售出76,741辆,同比增长23.6%。
人要有忧患意识,更何况是那么大的一家车企,早前连续6年位居全国新能源车销量第一、新能源总产销超73万辆的比亚迪,2019年在这个优势市场却出现了3.4%的销量同比下滑。因此也就可以预见,随着2020年新能源车补贴全面取消,比亚迪肩上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
而具体到车型上,除了提到的王朝系列的两大家族外,秦家族也取得了62,189辆的年销量,上市至今累计销量超23万辆。元家族2019年销量为61,900辆,其EV车型同比增长73.4%。于去年推出的比亚迪e系列共售出22,422辆。
小结:总的来说,持续导入竞争力更强的新产品,会是比亚迪在未来能否实现"翻盘"的关键。据悉,比亚迪2020年首先将推出高端车型——汉,包括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两种版本,价格预计到30万元区间,对标特斯拉Model 3。此外,比亚迪还会发布一款全新A+级SUV,这么多全新产品的加入想必也会让比亚迪的实力大大提升,所以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
广汽传祺乘用车
2019年总销量:38万辆
近日,广汽集团也公布了旗下子公司广汽传祺的年终销量报表,报表显示,广汽传祺2019年累计销量为384,578辆,同比减少28.14%;与此同时,其年产量也出现了高达31.09%的同比降幅。
广汽传祺此次出现销量端衰退的核心原因在于SUV产品竞争力变弱。A级SUV传祺GS4在换代之前,月销量仅维持在数千辆水平,与其巅峰时期月销3万+的水平相去甚远。好在从2019年11月起,经过全面升级的第二代传祺GS4重回"月销万辆俱乐部",在上个月更是达到1.28万辆。
此外,家用MPV传祺GM6也为广汽传祺在过去一年中提供了超过3万辆的销量增量。
广汽传祺官方表示,公司将于2020年至少推出3款新车,包括全新一代GS4 COUPE(轿跑版)、全新一代GS4 PHEV和全新一代GA8。其中,全新一代GA8与宝马5系、奔驰E级和奥迪A6L等豪华轿车处于同一级别,拥有超过5米的车长和2.9米的轴距。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对于这款车的外形褒贬不一,不少网友认为它"撞脸"了比亚迪Dragon Face设计,不过我认为全新一代GA8还是十分耐看的。
小结:广汽传祺销量的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祺GS4产品力的疲软,曾经凭借一款GS4车型广汽传祺就能卖出超30万辆的年销量,可见实力与影响力都非同一斑。如今全新GS4刚刚上市,所以销量的增长注定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广汽传祺在轿车领域的发力也需尽快跟上节奏,毕竟得轿车市场者才能得天下,这点广汽传祺可要看准了。
写在最后:车市风气云涌,2019年里不论是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其实日子都不好过,许多车企甚至都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所以在已经到来的2020年,我们也更希望车企能够重振旗鼓,推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与放心的车型.只有这样,车市才能越来越好,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你们觉得呢?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
中国星领衔,吉利迈入乘用车销量TOP3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2021年全国乘用车市场深度分析报告,吉利汽车以132.8万辆的年度总销量,首次超越上汽大众,强势跻身车企年度销量榜单前三强,实现中国品牌新突破!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市占率稳健增长的背后,“中国星”功不可没,引领吉利汽车向高端化进阶。在前不久举行的“雷神出征,再战牙克石”冰雪试驾中,中国星全系豪华阵容征战牙克石,向各种极端赛制和严苛环境发起挑战,并首开中国品牌第一个媲美豪华品牌BBA的精英驾驶学院。无不表明,无论是市场、销量,还是品牌、产品、技术,中国星,正为中国品牌向上开启中国“星”高度。
市场“星”高度,中国星“高端效应”为品牌向上加码
2021年,吉利汽车总销量突破132.8万辆,连续5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年度销量冠军。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中,除了以帝豪、博越为代表的精品系列,和以缤越为代表的新潮系列销量依旧稳定外,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国星”高端系列车型的销量表现。2021年12月,中国星销量创历史新高达29,287辆,全年总销量超21万辆,占吉利品牌销量20%,产品平均价格15万,树立中国汽车品牌市场“星”高度。
中国星自成团以来受到了用户与行业的普遍认可,产品高端化见成效,打开科技吉利4.0时代的新局面。中国星·旗舰SUV-星越L 12月销量12,035辆,上市5个多月总销量53,473辆,高配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2%,全系平均成交价格高达17.05万元,是12-18万级别大五座SUV市场中仅有月均过万的中国品牌车型,与合资车型走价格试探普遍下沉形成鲜明对比。全新星越L 雷神Hi·X油电混动版首批2022个预售名额,仅用8分21秒抢订完毕。
中国星·旗舰家轿-星瑞12月销量13,115辆,2021年累计销量超过13万辆,是唯一月均过万的15万级自主家轿,累计市占率2.21%,全国累计排名第14名,单月最好市占率突破2.91%,单月最好排名进入第10名(华东地区累计排名第9名)。同时,星瑞的主销车型售价在13-14万元,直接和卡罗拉、速腾等合资热销车型扳手腕,“家轿市场颠覆者”的成色十足。
价值“星”高度,中国星为“中国汽车价值”而战
中国星积极推进高端产品大众化,“高端效应”凸显,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成为吉利品牌向上发展的加速剂。比销量更具含金量的是,中国星的用户有超过60%选择高配车型,52%的中国星销量来自增换购需求,超40%的用户有合资用车经历。“中国星”第一个打破了市场固有认知,成功杀入合资品牌“价格腹地”,真正以“高价值”与合资品牌正面硬刚,其带来的高销量、高价值和高溢价的“三高”品牌价值,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旗舰系列产品。
中国星“敢为”价值主张的提出,更是拉开了中国品牌以高端产品向上突围,为“中国汽车价值”而战的大幕。中国星的使命,就是要以敢做敢为的时代精神,代表中国品牌勇于向上挑战世界主流汽车,为中国汽车价值而战,做大做强中国汽车。
中国星系列加速了CMA架构在吉利产品谱系的横纵延展,为吉利产品向高端价位、高端价值和高端形象带来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国星高端系列涵盖星越L、星瑞、星越S,以及今年将上市的星越L 雷神Hi·X油电混动版,在雷神动力“最强体系力”全面赋能下,中国星目前已经构建了轿车+SUV、燃油+新能源、性能+节能并存的产品布局,在国内汽车市场树立了中国品牌标杆产品的全新价值形象。
产品上的高端也反应到年度颁奖盛典榜单。中国星蝉联“中国年度车”,星越L荣膺2022中国年度SUV,继星瑞荣膺2021中国年度车,星越入选2020中国年度SUV前十强后,再获殊荣。此外据了解,星越L在2021年共斩获了2022第九届轩辕奖-年度十佳汽车、易车年度汽车盛典-2022全国年度十佳车、2022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年度人气SUV等36项大奖,让中国星的星光更加闪耀,品牌价值更加彰显。
技术“星”高度,雷神动力“最强体系力”赋能中国星
当前,技术已成为吉利的第一属性,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积累,吉利汽车发布了全球动力科技品牌“雷神动力”,以及世界级模块化智能混动平台——雷神智擎Hi·X,开启吉利“动力4.0”时代,构建了科技吉利4.0时代全面电气化的“最强体系力”,全面赋能中国星系列。
在“雷神出征,再战牙克石”冰雪活动中,中国星以全系豪华阵容征战牙克石,星越L雷神智擎Hi·X油电混动版以出色表现,继冲破日系两田对混动的垄断后,更打破了极寒环境是新能源车“禁地”的固有认知,刷新中国汽车品牌在混动领域的中国“星”高度。
雷神混动生而全球,立足中国,既考虑了全球如北欧,俄罗斯及加拿大等极寒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也完全覆盖中国最北端内蒙、新疆、黑龙江等省份地区的用户使用环境。活动中,雷神混动专有的“PTC雷神热芯”技术和行业首创的Bypass 油电一体化热管理回路赋能,星越L雷神智擎Hi·X油电混动版克服了牙克石零下35℃的极寒环境,在零下35℃环境下5分钟内将电池包升温19℃,动力电池完全实现充放电自由,混动系统功能和性能满格恢复;同时能让发动机冷却液升温速度提升30%,让发动机快速暖机进入最佳状态;此外还可在10分钟内能将车内温度从零下30℃提升至10℃,转瞬制暖。同时,整车在极寒条件下降低百公里油耗近0.3L,提升极寒能效7%,对比日系同类混动仍然可以做到油耗更省。在零下35℃的雪地山路国道的综合路况下,汽车之家和爱卡汽车实测开出了5.0L/100km的最低油耗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吉利雷神智擎Hi·X 混动电驱变速器DHT Pro荣膺“龙蟠杯第五届世界十佳变速器及电驱动”。首搭DHT Pro的星越L雷神Hi·X油电混动版获得“龙蟠杯第五届世界十佳变速器及电驱动车型”称号。这是继雷神智擎Hi·X荣获2021“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后的又一大奖。混动专用发动机和3挡混动电驱变速器相继获得十佳称号,标志着一个由中国品牌引领的混动新时代已经来临。
据悉,星越L雷神混动版将在上市后的第一个冬天,推出雷神热芯冬季包,供更多用户选择。吉利银河OS也为雷神动力量身定制了雷神动力特别版,随同雷神动力上市一同发布。
除了在品牌、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刷新中国“星”高度,中国星始终与用户玩在一起,为用户打造交流沟通的活动IP,如CMA Day、CMA Hour、CMA Summer、CMA Life等各种活动,以及冰雪季首创中国星敢为精英驾驶学院,实现产品最大化体验。未来,将继续以敢为之心,不断刷新用户体验“星”高度。
随着“中国星”吉利品牌CMA高端系列正式吹响“科技吉利4.0”在技术方面领先中国品牌、领跑全新时代的集结号,吉利汽车将加快推进“智能吉利2025”战略与“九大龙湾行动”,推动吉利加速向智能时代转型。面对即将迎来更大变局的2022,吉利将销量目标定为165万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深耕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不断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产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现状1.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当前无论哪个汽车企业都有自主创新的计划,每年都有新车推出.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而显得华而不实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小众车型和低端车型中“模仿”远远超过“原创设计”,摆脱不了侵权的阴影,影响品牌打造:二是,大部分汽车企业已建立了研发中心,但这些研发机构只浮于水面上很少开展实质性的研发活动,即使有过新车开发尝试,仅仅是产品的局部改进,离整车开发还相当遥远。三是。打着整合世界资源的旗子全盘买来,自主设计的含金量不高。比如说在工程设计方面就用高薪聘请外国公司完成:所需设备就采用租赁的方式由外国公司提供等,增加了制造成本。2.汽车产业人才与资金匮乏汽车产业本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研究开发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由于固定资产、运转费用投入不足导致国内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的生产规模只是汽车强国中一般企业生产规模的50%。另外。由于国家在对汽车产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育上缺少规划。科技资源缺乏整合。使许多汽车企业深感缺乏站在世界汽车工业最前沿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人才和研究力量。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辅助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政府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